冥想训练2:聚焦于感官

冥想练习6个月前更新 Re
275 0

练习2:聚焦于感官

请你花两分钟的时间,做一下这个简单的小练习。像第一个练习一样,请继续坐在你现在坐着的地方,把书放在你的大腿上,徐缓地聚焦于一种身体感官。在这个阶段,最好聚焦在听觉或视觉,我建议使用背景声音,闭上你的眼睛,但有时声音可能有点无法预料,选择聚焦于视觉也很好,例如双眼注视着房里的某个物体,或是墙上的某一点。不论你选择聚焦于哪种感官,请试着尽可能聚焦更长的时间,但是轻松就好,不必用力或紧绷。若你被思绪或其他的身体感官分心了,请你把注意力带回来,继续练习。

怎么样?你很快就能保持专注吗?或者心思总是不断飘走?你在聚焦多久以后,才开始分心?也许,你发现你对于聚焦的事物拥有模煳的觉察,但同时间还在想着其他事。说来,你可能不大相信,对很多人来说,能够聚焦在一个物体上一分钟,就算相当了不得了。但是,想想你在工作上、照顾家人上、聆听朋友说话或开车时,必须聚焦多长的时间,多数人却只能聚焦这么短的时间,实在不免令人忧心。

沦为科技的人质

彷彿令人分心的事物还不够多似的,现在智慧型手机还能轻易收发email、使用社群软体,让我们一整天都能够分心个够。这听起来或许很方便,但也意味着,只要一觉得有点无聊、闲不住,就能触发我们上网保持忙碌。想想看,你每天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?查看email?在脸书上建立贴文?透过推特和朋友或同事互动?你每晚睡觉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什么?若研究调查正确的话,你每天起床后或睡觉前,很可能至少会做这些事的其中一件,如果不是全部的话。如果你一直「连线」,是很难「关机」的。

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报导,有个男人的科技上瘾症非常严重,非常害怕遗漏重要的事,或是不回覆讯息就会得罪某人,于是睡觉时总是把他的智慧型手机摆在胸膛上。不仅如此,他在睡觉时也把笔记型电脑摆在身旁。他是个已婚男子(至少在本书撰写之际如此),他太太跟他同床。讽刺的是,流进他生活中的电子资讯太多了,尽管他带着电脑上床睡觉,还是遗漏了一封出价130万美元要收购他的公司的电子邮件。

这也许是个极端的例子,但我认识的几乎每一个人,都曾抱怨过感觉快要招架不住生活中的电子资讯量。在僧侣修行期间,我曾经这么想:「就关掉啊,不用就行了。」但是,在回归俗世生活之后,我必须拥抱这些科技来处理工作,理解到没那么简单,不是关掉或不看就行了。与其不用或是想要改变,我们必须学会更高明地与它相处,才不会感觉快要招架不住。

你可以选择是否改变原本的生活

这把我们带回到训练心智的基本原则上,「正念」不需要你改变任何东西,但为了变得对心智状态更有觉知,你可能会选择在生活中做出一些改变,那完全取决于你。正念的修练不需要你放弃一切,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型态,因为这么大幅度的改变,也鲜少能够持续下去。这就是正念生活很容易做到的原因,如果你想要的话,你可以维持一直以来的生活型态。「正念」是学习如何改变你对生活型态的体验,找到一种持续你原来的生活,但内在获得更多满足感的方式。如果你之后想要做出一些改变,当然可以,决定权在你。差别是,学习正念之后,你做出的任何改变,将可以维持下去。

现代生活充满了压力

现代人如此忙碌的生活,有那么多责任和选择,使得我们的身心恆常超时工作。我认识的许多人都说,就连晚上睡觉时,也感觉轮齿仍然不停地运转着。当生活变得更复杂的同时,压力相关疾病的罹患率也会上升,这并非巧合。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,近年来焦虑、忧郁、易怒、上瘾与强迫症全都明显增加,伴随压力常见的生理状况包含疲劳、高血压和失眠。

人们基于种种不同理由,来到我工作的诊所,但最常见的是压力癥状。有些人自发性地前来诊所,有些人是因为伴侣、家人或朋友的敦促或建议前来求助,也有人是因为癥状非常严重,由医生转介而来。但最多的是只是想看看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生活品质的一般人,他们可能觉得工作压力大,或是因为感觉有点招架不住家庭生活,或是厌倦了强迫性思考,或者想要停止一些持续造成自己或他人伤害的特定行为。大多数的人只是想在生活中体验到多一点的顶空,第6章有一些人的个案研究,他们大方分享自己的体验。

压力可能导致我们做出各种古怪可笑的事,让我们说出但愿自己从未说过的话,做出但愿自己从未做过的事,也会影响我们对自我的感觉,以及和他人互动的方式。当然,特定类型的压力或挑战,能让我们在达成目标之后获得成就感,但也经常衍生了不是那么有益的其他压力,令我们疑惑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。训练心智的重要性就在于此,使我们在生活中不论发生什么事,都能够保持内心的满足感与喜乐,这将对我们的生活有深远的影响,这就是获得顶空的目的与意义。

人际关系

练习正念无疑会帮助你体验一些顶空,使你的生活品质有所不同,这大概也是你阅读这本书的目的。不过,练习正念还有另一个好理由,不管喜不喜欢,我们都必须和他人共享这个世界,除非我们想成为瑜伽修行者或遁世隐者独居在山上,否则总是得和他人互动。所以,你体验到的顶空增加,谁最受惠?你,还是你周遭的人?应该可以这么说,如果你天天冥想、练习正念,使你的身心整体状况日益改善,那么你将会以更正面的方式和他人互动。

这或许是心智训练最为人忽略的一个层面。当静坐冥想从东方传至西方时,不知什么原因,很快就变成有关「我和自己」的修练。虽然这或许是无法避免的事,但随着时间过去,我们现在应该把它变成一种更利他的训练。我想,日常生活中你最痛苦挣扎的时刻,大概是你聚焦于自身问题时,因为身为人类的我们有这种自然倾向,总是喜欢自寻烦恼、沉思、分析。好吧!其实,我们并不喜欢这么做,但有时就是无法停止这么做。不过,当你不是在思考自己的问题,而是思考别人的问题呢?自寻烦恼的天性就改变了,对吧?

想到别人的困难,你固然可能感到悲哀或苦恼,但那种感觉非常不同于烦恼自身问题时的感觉,因为视角改变了。改变视角,这是心智训练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,藉由减少聚焦于你本身的忧虑,更聚焦于他人的潜在快乐,可以为你本身创造更多的顶空。不仅如此,你的心智会变得柔软、更有可塑性,也更容易运作,更快聚焦于冥想的标的物,比较不会因为流动的思绪分心,会变得更明晰、更稳定,比较不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。因此,让冥想含有利他成分,并非只是做正确的事而已,能够产生更多其他益处。

毫不意外,这项简单的技巧能对你和他人的关系产生相当深切的影响。当你变得对一切人事物更有觉知时,必然更能觉察到其他人的状态,你会开始注意到,有时你可能在无意间(甚至是故意)激怒他们,或是他们做了什么激怒你。你开始认真倾听他们真正想说的是什么,不是一直想着你希望他们说的话,或是你接下来要说什么。当这些情况开始发生时,你会发现,你和他人的关系开始改变。如果我们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,就很难有时间关注到其他人。

冥想训练2:聚焦于感官

心智训练三步骤:入门、练习、融入

静坐冥想绝对不是一种单独练习,而是更广泛心智训练的一部分;确切地说,静坐冥想只是三个重要步骤的其中一步。这项心智训练的第一步,是了解如何掌握相关技巧,这意味的是发现心智的动态,了解当你练习技巧时,你的心智可能会如何运作。尔后,你才会被引导进入实际的冥想技巧,至于第三步就是在熟悉相关技巧之后,把这样的心智品质融入每天的生活里。

前人急于把静坐冥想引进西方,其中两个步骤大致遭到忽略,但是少了拼图中的这两块,冥想的精髓就丧失了,变成和原始脉络分离,效果也因此比较差,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大幅降低。这么多年来,人们如此难以学习、获得冥想的真正效益,或许这是主因之一。想要冥想修练真正奏效,获得这些技巧的最佳益处,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——掌握入门技巧、练习相关技巧,把这些技巧融入日常生活中。

这幅拼图的每一面都同等重要,想像让你照料一辆漂亮的古董车,但你之前从未开过车,也从未上过相关课程,而这辆古董车太罕见、太稀有,你甚至不大确定那些踏板、操纵桿和按钮是做什么用的。静坐冥想的入门,就像学开车一样,你不需要了解引擎盖下方的所有机件,但必须知道如何操作不同踏板、操纵桿及按钮,也需要渐渐习惯车子的动力、你在路上的方位,以及你周围所有车子的不可预测性,这就是「入门」。

但这可不是一辆普通的车子,它是古董车,所以你必须经常发动引擎,确保车子运转正常,这样你下次开车上路时,就能有最好的性能表现。如果你对古董车不熟悉,可能会觉得这听起来有点奇怪,但老引擎就是需要不时发动一下,此时就是你静坐冥想的时刻了。每天静坐一下,不必把车子开出去,发动引擎让它自然空转,你听着它发出的声音,对它的声音和感觉变得愈来愈熟悉,这就是「练习」。

但是,如果你从来不开车上路,养车有什么用呢?冥想也是一样。学习冥想的主要目的,并不是要让你花时间闭目静坐,而是要把那种娴熟于觉察的技巧融入其他的生活领域,这就是「融入」。

有两种不同的方法运用冥想,我喜欢把第一种称为「阿斯匹灵法」:我们外出,过着忙碌的生活,压力变大了,需要做点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一点,于是我们就做点冥想。等到感觉好一点了,精神恢復了,我们再外出,再度过着忙碌的生活,压力再度变大了,于是我们再度需要做点什么,来让自己感觉好一点。这种方法没什么不对,你可能会因此体验到一点顶空,但是和第二种方法相比,就可以看出局限了。第二种方法就是致力于将相同的心智品质,融入你其余的生活领域。

大多数的人每天只能抽出一小部分的时间静坐冥想,好消息是,把正念应用于每天其余的时间,并不需要你抽出更多时间,也不需要改变你的行程;事实上,你可以完全依照既定的行程走。差别不在于你从事哪些活动,而在于你做那些事时,引导和运作心智的方式。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